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评述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作用逐渐凸现出来。因此,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者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各自看法,概括地讲主要有:
有的学者从考试具有引导和指挥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有许多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考试的导向功能。它是教学的显示器,就像一个指挥棒,决定着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批判性地研读学习内容,把所学到的思想观点与自己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融会贯通,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改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加以记忆的现状,制定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标准,在重视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考核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核势在必行。
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出发,阐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必要性。“05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能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培养、提高和考核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手段。
有的学者结合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弊端,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迫切性。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种应试教育,在考试效用层面普遍存在着“重视评价,轻视导向”的认识误区。注重卷面成绩,轻视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修养和提高,出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在考试内容方面,存在着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记忆,轻视创新的现象。在考试形式方面,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终结性考试多,综合评价少。这些做法,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强调的应该是入脑入心,是素质的养成,这些内容依靠卷面成绩很难做出衡量和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也很难在考分中得到体现。走出这一困境,根本出路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
有的学者从提高教学实效性,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重要性。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各学科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其考核的目标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理论课,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模式应有自己的特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取的考试模式多半仍是沿用过去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考试模式不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检验,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有的学者从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自主性角度,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进行反思,以推动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善。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作用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卷定成败”的考试模式下,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就只能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对理论的记忆上,而减少对实践的关注,这就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自由发挥。对教师而言,统一化的考卷往往促使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采取千人一面的教学。统一的教案,统一的上课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遏制了教师个人的特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塑教师的自主性,需要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模式进行不断改革。
有的学者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测试水平,重要的是督促、引导师生的教和学。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提升能力,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考试评价手段可以改革创新。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引导教师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念转变,树立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着重对学生创新素质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改革必须立足于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按照这一精神,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出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三原则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应注意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围绕大学生本身的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考试模式,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使他们全面成长。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思想素质和觉悟,降低成绩的片面性和偶然性,要把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全程跟踪,保证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二)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新的考试机制要体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考察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考察学生是否在生活实践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实质内化为心理品质。(三)坚持“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原则。“以考促教”就是考试机制必须有利于引导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考促学”就是考试机制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原则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遵循:(1)考试的权威性与人本性相统一原则。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命题、制卷,到施测、评分,直至最后公布考试成绩,整个过程都要加强监管,既严密控制又科学管理,严防泄密和舞弊,真正体现考试的权威性。同时,考试的设计与实施应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2)考试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原则。考试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应坚持考育并重,考核理论要联系实际,测试知识要结合能力,实行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3)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相统一原则。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用科学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大学生素质或智能方面的差异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达到正确导向和准确评价的目的。(4)理论考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原则。要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思想实际、实际行为考察相结合,充分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作用。
五原则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原则是:(1)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原则。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是考试考核,都必须贯彻这一基本原则。(2)有利于提高素质的原则。高校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这个重要任务,理应按照有关要求采取措施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做出贡献。(3)有利于转变学风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应该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4)有利于丰富实践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正确解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实现知行统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5)有利于适应社会的原则。人才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适应社会的检验合格,才能说明我们教育教学的胜利,才能说明考试考核方式的合理。
                          
三、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05”方案实施以来,许多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创造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就新课程体系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而言,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依然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存在着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问题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功能方面。有学者提出,考试的主要功能包括评价、督促、反馈和导向功能。其中评价功能是考试的基本功能,督促和导向功能是考试的重要功能。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考试更重视的是考试的评价功能,各个学校在评优和评奖学金的过程中,考试的成绩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结果导致无论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考试成绩,把它看成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从而夸大了考试的评价功能,而忽略了考试的其他功能。长期下来,考试的功能似乎只变成了一个评价功能。这种对考试认识的误区,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教师为考而教,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时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就显得不够充分;二是学生为考而学,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考试,至于学习的过程及能力的养成就不太重视,甚至忽视,导致考试的功利主义倾向非常严重,出现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甚至还有些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以至于考试作弊的现象屡有发生。结果使考试与考试功能本身的要求相去甚远。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督促、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考试更应注重其督促和导向功能,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工具。
考试内容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大多重视对课本中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试卷存在着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考卷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含量比差较大的问题。仅以部分知识的试题来代替全部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考查学生能力、素质及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水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以及老师拓展的部分知识。考试内容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脱离了鲜活的社会实践,单纯以理论知识作为考核内容,严重桎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教学内容、形式及方法,不但不能通过考试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而且妨碍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其结果是学生既不能通过考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不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考试形式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目前的考试形式过于陈旧,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一般是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试卷结构大体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方面的内容,题型模式一般是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部分构成。 这种“将手段异化成为目的”的考核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相违。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性,其教学目的并非只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此,考试必须与这一目标吻合,考试归根到底仅是手段,借此检测学习效果,督促学生找出不足。而此种考核方式使考试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完全割裂,无助于促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手段异化成了目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些同学分数很高,但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却很低下,或个人品德糟糕,知行不统一。
成绩评定方面。有学者提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试卷评价标准是试卷的标准答案。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尽管在试卷命题中有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但是这部分的评价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而且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教师事先做好的标准答案和采分点,是评价的基本依据,评卷以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作为评价标准,而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深入分析和评判、发表个人见解和意见及在试卷中的新视角等,在评价中却极少体现。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判断力被严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还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最大问题是评分主观性,同一试卷如反复经不同评阅者评定,所得分数误差极大。且所得分数普遍以百分制计分,实际执行的评分制是个人“绝对评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求分数等距,基本符合正态曲线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依据“相对评分”准则打分。这种矛盾,常常使评阅教师无所适从,出现人为分数“升值”和“贬值”、出现正偏态和负偏态成绩分布均在所难免,再加上试题难度因素的不确定性、考试管理的不合理规定性,评定成绩的随意增减主观性等,致使成绩考试始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许多学者对其产生的原因也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有学者指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围绕考试而教学,学生围绕考试而学习,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育作用的发挥,使教育功能减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因素,也有传统的“传授知识——接收知识”教育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制度的影响。 还有表现为“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还有的学者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一是传统的惯性使然,人们已经习惯于旧的做法,要想对它进行变革自然会遭到抵制,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希望用原来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变化,用旧瓶装新酒,被动地应付课程改革;二是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有些高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成为考试模式革新的绊脚石;三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如何开展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以及怎样进行课程考核等问题,则不甚了了,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策略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种种弊端,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和对策。
更新考试观念。有学者认为,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改革中的首要环节,是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更新考试观念主要包括:考试要以人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它还有其他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考试权力应该下放给任课教师,教师不仅拥有授课的权利,还应该拥有考试的权力,考什么、怎样考要由教师来决定,这是一种学术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不容剥夺和侵犯的。 这些考试理念看似很多,简而言之就是树立以“素质与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即考试不再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度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培养、提高和考核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来看待。
重视考试功能。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性功能,避免过分依赖于总结性功能。注重考试的导向性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提升运用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可以有效校正学生认知的偏差与错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拓展考试内容。学者们普遍认为,考试内容除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命题应尽量减少纯粹记忆性的内容,由注重考核学生知识储备向考核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转变。 还有学者认为考试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是决定考试改革的关键,提出理论考核重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的理念。理论考核重能力主要是通过试卷增加案例和应用分析的题目,突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批判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主要是看每学年的主题实践活动的表现,结合平时表现及每学年所撰写的总结或论文质量如何,确定学年的实践成绩,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逐步构建以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挥为目的,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评体系,提出包括学习过程考核、基本理论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为内容的融合递进式考试模式,使考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创新考核模式。传统的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改革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有学者提出要在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考查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考查相结合、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考查相结合等几点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首先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有学者认为,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基本理论水平测试、实践能力考核、课堂表现及平时学习考核。同时还应优化成绩结构。可将成绩分解为三个部分,即学生总评成绩等于平时成绩、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的总和。这种考核方式能弱化期末考核,强化平时考核,是建立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考核体系的前提。 还有学者提出能否有效发挥考试的作用,考题质量也非常重要。为使有限的考题起到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作用,在设计考题时,必须做到:一是考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二是考题应做到新颖和科学,符合时代的主题。新颖,主要是指考题内容要有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职业道德问题。科学,就是考题内容和要求中蕴含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升华。三是考题要有知识与思维拓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做题中,最大程度挖掘知识潜力,发挥想象或创造力。
完善成绩评定。很多人认为,考试就是课程学习的结束,其实不然,考后分析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起到的是信息反馈的作用,即考后应该及时告诉学生本次考试成绩并对考试结果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或改进的目标所在。此外,教师通过考后分析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这将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现代教育评价学有一个重要观点,即课程考试主要是用来诊断问题,改进教学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更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有学者指出要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等),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由多种(考试、考查)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尝试部分课程考试手段的网络化或现代化建设,实现部分课程考试的“人机对话”、“不定时”、“不定点”等现代化考试管理手段。
                    
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创新模式设计
“05方案”实施以来,按照“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的要求,众多一线教师和学者不遗余力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成了一定的成效。
有的学者提出,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应选准主攻方向。一是变封闭式考试为开放式考试;二是变齐一化考试为差异化考试;三是变知识型考试为能力型考试。 有的学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知行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活动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考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有的学者提出“一页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所谓“一页开卷”形式,即学校向学生统一发放一页备考纸,学生可以于考试前在这张纸的正反面书写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学生可于考试时携带备考纸进入考场以便答卷时参考,备考纸上书写内容、多少,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但要求必须手写不能复印或者打印。考试结束时,将备考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作为教师阅卷的参考。“一页开卷”形式既不同于开卷考试形式,也不同于闭卷考试形式,考场照常安排监考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答题过程。
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复合式考试体系的操作平台。所谓“复合式考试体系的操作平台”乃是立足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把考试过程看成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式的母系统,并从中寻求控制环节而加以展开的一种系统控制运作模式。这种复合式考试体系由闭卷、开卷、问卷和平时作业成绩四部分组成。
有学者提出化整为零的改革思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考核设为1+3+3+3的新模式。具体设想是将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过程考核。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0%,即注重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状态的全程考核。第二阶段为基本理论考核。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个性化考核。通过上测试系统自动通过网上测试系统自动生成网上试卷,根据学生不同的结课时间组织安排学生上机考试。第三阶段为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答辩的形式口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阶段为综合能力考核。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现场论文的形式开卷考核。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做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将阶段性考核成绩累加为期末总成绩。
有学者提出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评价方式,放弃将考试作为一种政策,恢复考试作为获取学生学业信息的工具性的功能。首先,要利用多种社会主体,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把绩效范围扩大于整个社会,甚至推之于制度和法律层面,是保证教育目的贯彻执行不至走样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建构功能完整、手段多样的德育评价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考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遵循教学规律,在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规模、学生特点等考试因素进行科学、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考试形式。最后,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正面导向功能。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业成就,并不单单是一次考试的分数,也不仅仅是学业考试的成绩,而是指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改革研究的几点思考
综观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涉及面广泛,研究角度多维,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主要问题和对策路径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如重复研究现象比较普遍,不少文章缺乏新意,经验性总结多,系统性研究少,有些方法、措施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角度方面,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改革是一个宏大的综合工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这一课题时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学科领域或单一的研究视角,需要开拓研究视野,发现问题,找到新视角,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研究,才会出现较高水平的成果。
在研究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研究,需要构建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地位作用、目标原则、方法路径、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考试改革的呼声很高,改革的尝试很多,取得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考试形式如何规范设置,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关系如何处理,课程成绩的比例如何划定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困惑需要解决,依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于后续者,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在考试目的、考试功能、考试方式、考试质量等方面继续厘清观念,对目前考试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整合,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性能优良的考试体系创造条件。以推动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善。
在研究视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根源于考试改革的现实需要,又直接服务于和指导着考试改革的实践探索。将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指导考试改革实践,这既是考试改革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考试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目前广大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例如,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但是在研究中阐述和分析必要性的居多,而创建具有一定可行性操作模式的几乎没有。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研究关键体现在实际应用上。要增强考试的实效性,就需要做进一步微观细致的研究,努力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才能使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7.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9-23.
[4] 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07) .
[5] 吴昌盛,傅麟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04).
[6] 李磊,冯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刍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3).
[7] 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03).
[8] 张振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9] 朱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10] 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8(04). 
[11] 梁勇,靳秀芳,李新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12] 夏永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08(02).
[13] 简福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改革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
[14] 李爽,刘毅杰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页纸考试”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15] 蒲再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改革与实践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16] 王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考试,2012(07). 
[17] 卢凤菊.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2(07).
[18] 汪玲.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19] 纪安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05).
[20] 沙小亮,王东维.以考试改革为导向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03).
[21] 迟成勇.试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核[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
[22] 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6).
[23] 王新.创新考试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5).
[24] 张济琳,夏继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机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25] 王飞.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环节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6] 吕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开放式考试模式的探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06). 
[27] 程过富.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考试方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8).
[28] 韩雷.改革考试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J].科教文汇,2007(08).
[29] 黄凯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30] 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31] 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
[32] 王越芬,倪志英,汪金英.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认识与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